老农具释放强大游戏功能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17-05-14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运西瓜 小牛拉车 滑冰健将(幼儿园供图)

    一次偶然的机会,一位爷爷肩上背着一个“竹编长簸箕”来园接孙子,孙子在户外玩游戏,爷爷就放下簸箕看孙子玩。谁知,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围向簸箕,看啊、玩啊……于是,这个簸箕就成了教师和孩子们玩具加工的原材料。

    师幼共商促成巧加工

    孩子们喜欢观看、摆弄“竹编长簸箕”,是因为其新鲜少见,而且通过摆弄,确实具有玩的功能。《3—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建议:鼓励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开展体育活动。

    如何趁热打铁,让农具真正好玩呢?教师抓住契机,针对如何巧加工竹编长簸箕,和孩子们一起探讨起来。孩子们都想让簸箕动起来,觉得动起来更好玩,于是讨论有了结果:在其下面装上轮子。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发现,簸箕是竹编的,之间空隙比较大,轮子不能直接在其下面安装,在教师的介入和引领下,孩子们决定,先在簸箕下面装上一块木板,再在木板四个角装上轮子。

    装上轮子后,孩子们争着站在簸箕上或坐在里面,而同伴则会蜂拥着去推动、配合着搬动。这时,有的孩子提出,要是有根绳子可以拉动就省力了,于是又生发了在簸箕上加绳子的点子。孩子们纷纷表示,绳子要粗一点才牢固,否则很容易断掉……

    就这样,竹编长簸箕的加工,在孩子们的观察和思考下不断生发,又在操作互动中改进。同时,依靠教师的适时介入和引领加以推进,师幼共商与合作促成了巧加工。

    自然生发多种玩法

    竹编长簸箕经过简单加工后,被投放到户外活动中,孩子们尤其是大班孩子,想出了好多意想不到的玩法。

    教师用手轻推簸箕,四个轮子带动簸箕跑起来了。孩子们很兴奋,跑上前试着推动簸箕。他们在自由自在的追逐玩耍中,经过各自玩法的碰撞、摩擦,生发了更多新的玩法。

    有的孩子独自玩,如:把双脚踩在簸箕里面,双手扶住簸箕挑担的地方,左右尽情摇晃。过了一会儿,变换脚的动作,一脚踩在上面,另一脚用力蹬。还有的孩子趴在簸箕里,头颈和四肢都在簸箕外面,用双手划动前行……

    有些孩子合作玩,如:合作将簸箕抬起,一个幼儿趁机盘腿坐在里面。还有的两两用力,把簸箕倒过来,罩在头顶,双手举着簸箕蹲着往前走……

    孩子们在教师的鼓励下,经过彼此互商和协商,就这么自然、自发地形成了多样玩法,合作玩得自主自乐。

    玩中出现问题自主解决

    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,碰到了一些问题与困难,教师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并协商解决。如:有的幼儿坐在簸箕里面,让同伴拉动,同伴在拉跑的过程中,发现在水泥地上拉动簸箕要比在地胶上轻松。于是,当有人坐在簸箕里面时,尤其是比较重的孩子坐在里面时,他们会商定到水泥地上玩,这无疑是孩子们通过直接感知、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的经验。

    你想玩、他也想玩,人多了怎么办?孩子们协商决定合作伙伴自主选择。有了伙伴,玩什么?怎么玩?也由他们自主协商。孩子们不停尝试不同玩法,还给玩法取了好听的名字。如:孩子们把“一名幼儿坐在簸箕里,其余几个合作抬”取名为“老鼠嫁女儿”,也有的取名为“运西瓜”。经孩子们自主协商确定的“玩什么”“怎么玩”,他们不但清楚、认同,而且参与的积极性更高,遵守规则的度更强。

    孩子们在游戏中玩得怎样,也由他们自主评价。如:同一组的孩子们会从“遵守规则”评价其是否犯规,从“参与的积极性”评价其是否开心,从“合作的度”评价其是否好好配合等。不同组的孩子们会从“哪个游戏更好玩”出发,去比较评价自己组和别的组开展的游戏,从而推动大家想出更好玩的游戏。

    简单加工的竹编长簸箕,在创意玩中,发展了孩子们的“投掷”“奔跑”“躲闪”等能力,锻炼了臂力、腿力,提升了灵敏性、协调性,促进了平衡机能的发展,提高了合作意识。能力的提升均在玩中自然达成,老农具释放了强大的游戏功能。(作者系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孙端镇中心幼儿园园长)